您现在阅读的是
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三国]谋士不可以登基吗?》 370-380(第11/28页)
在那个堪称是乔琰大本营的地方,卢植的随身玉珏若是不想交出去,绝没有人能强迫他去做,想来以刘扬这皇子身份也不该做什么小偷小摸的举动才是。
前有刘虞口吻的血书,后有卢植以玉珏传递的信号,再有他在与会前恰好看到的乐平月报元月刊,上头对于仲长统的《昌言》和其在鼎中观的论辩极尽溢美之词……
刘备迟疑到最后,还是伸手将他面前的这枚玉珏给接了过去。
他不知道自己是否做出了个太过草率的决定,但他很清楚一点,在乔琰习惯性进行的狂风骤雨打击面前,任何的犹豫都极有可能给自己招来弥天大祸。
与其如此,还不如——
果断一点!
眼见刘备的这个举动,刘扬顿时一喜。
王允果然没有骗他,按照这一整套流程,刘备就算不是因为他,只是因为岌岌可危的汉室,也势必会站在他这一边!
除却这会面的地点实在是有点糟心之外,今日能有此等收获,刘扬已是心花怒放了。
现在,就只等一个时机,在将父皇的行动限制起来的同时,对乔琰来上一出请君入瓮!
——————
身在长安的刘扬和刘备,在王允的协助下完成了这样一场忍辱负重且迂回曲折的会面,身在洛阳的乔琰则在此时也迎来了一个上门的客人。
不过说这是客人倒也不太合适,当乔琰做出了准允对方入内的回复后不久,她便透过窗扇,看到那衣冠如玉、风仪过人的荀文若在下属的领路之下穿过堂前的折曲回廊,朝着乔琰所在的方向而来。
冬日的堂前水池里可没什么美景,旱祸也让此地的水位只剩下了单薄伶仃的一层,顶多随着凛冽的东风给人挂上几分水汽寒霜而已,倒是也让荀彧在经行其中之间表现出了几分遗世独立之态。
在他坐在乔琰对面的时候,桌案上的茶汤正好在煮沸之时。
热气和冷气在空中碰撞了一瞬,让对方的面容隐现在雾气间。
下一刻,乔琰便听到荀彧问道:“君侯心意已决吗?”
她慢条斯理地取下了茶壶,回问道:“文若是以何种身份来问的这个问题?尚书台的侍中,协助我治理洛阳的洛阳令,颍川荀氏子弟,大汉子民,还是……”
“还是这天下民众之中的一员?”
375. 375(二更+57w营养液加更) 荀……
以何种身份来问?
若是尚书台的侍中,那便是以天子臣属的身份发出质问。
问的是她乔琰手握先帝给出的托孤旨意,却为何要在此时行越权之举。
若是以洛阳令的身份发出质问,那问的就是乔琰此举是否要令洛阳民众成为她犯上作乱的棋子,从而为这些人争取到他们生存的权益。
若是以颍川荀氏子弟,那问的是乔琰推行昌言的举动,是否意味着她要开始堂而皇之地站在世家的对立面。
如果说,弘文馆的选拔和印刷术的出现,都让培养人才上极有本事的颍川荀氏只见到强者愈强的机遇,那么昌言的出现却让他们看到了乔琰出手打压世家的潜在征兆。
他不能不问上一问。
若是以大汉子民,他要问的便是这天下归汉统的认知为何好像要在乔琰这里做出打破之变!
荀彧不是个傻子,甚至是个在政治上有着格外敏锐认知的“王佐之才”。
当年他可以觉得,他一度对乔琰的忠心用心做出怀疑的,实在是一件大为不妥之事。
毕竟从当时乔琰的种种表现中,谁也说不出她半个错字。
可如今他也可以察觉,在这等对抗天象流言的冲突中,于暗潮汹涌间浮出水面的,并不是在被长安诸人逼迫到绝境之下不得不做出的反击,而是早有预谋的借机而上。
就算乔琰并没有将自己在长安朝堂上的待遇提拔到剑履上殿,也就算她并没有在原本的列侯爵位之上去争取什么封王的待遇,也并不能改变一个事实——
她已不是当年荀彧初投长安之时的大司马了。
大汉衰微,乔氏日盛。
就此滋生的取而代之野心不难理解。
天下动乱,大司马治下独安。
有那一句“豪杰之当天命者,未始有天下之分也”横空出世,同样不难解释。
可理解是一回事,能接受是另外的一回事。
荀彧垂眸看着被乔琰推到他面前的茶汤。
茶水清冽,几乎不见茶叶渣滓。
世人皆知大司马喜好清茶、烈酒、奶茶,今日以茶会客,正是接待君子之道。
他开口问道:“若是以这天下民众之中的一员相问如何?”
乔琰回道:“今天下饿狼守庖厨,饥虎牧牢豚,于是有祸乱并起之事,白骨露野之景。去岁洛阳旱疫二灾中你已有所见闻,虽有我等尽心竭力,然上有贵胄门阀盘根错节,刘姓宗室划地为治,下有坞堡高墙荫蔽强弩,隐户私兵结队成群,以致饿狼饥虎实难杜绝。敢问文若,以何治之?”
这依然是抛出了一个问题来对他做出回应。
但这远比上一个问题难回答得多。
“饿狼守庖厨,饥虎牧牢豚”之言,对于方今的时局恰是最合适的比喻。
那些本已掌握了这社会之中绝大部分财富的存在,却还在以最为贪狡的胃口意图侵占更多的土地,庖厨之中的牢豚还未出锅便已先一步被他们所分吃,留下的民众能品尝到的也不过是残羹冷炙和余下的骨头而已,甚至还要被逼迫着豢养牲畜,捕猎寻食,耕作得粮。
到了天灾大疫之年,他们又变成了那些饿狼充饥的食物,又或者是渡河之间的垫脚石。
以何治之?
像是陈群等人所框定的法令秩序固然对于五刑有了更为严格的划分,但若是无人先一步对着这样的存在做出状告,他们也显然还能保持着先前的安稳度日,根本不会站在被审判的位置上。
除非……
没等荀彧做出一个答复,乔琰已先一步说了下去,“天象有变之前我曾经和你说过一句话,我说无论要冒着不知多少人的指摘和反对,也必须先将其打破,才会有破茧重生的机会,我也说,眼下的水面还不够平静,我在其中没有任性的资本,必须等到时局平定,才能有改换青天的机会。”
“但这出赤气贯紫宫便能引发的波澜已让我明白,只要我还坐在这个位置上,代表着并不需要背靠家族的支持,便能成为天子之下的第一人,代表着下层的庶民黔首能执掌自己的命数,我便不可能安稳地将这余下四州的土地收入囊中!”
“这世上怎么会有人在察觉危险临门的时候坐以待毙呢?”
乔琰抿了口面前的清茶,言谈依旧得体,但坐在她对面的荀彧,却实在不难从她的脸上看出一派对数月前给流言推波助澜之人的嘲讽,“颍川荀氏,一门八龙,陈氏三代,真人东行,但这世上的世家豪强并非人人都有荀氏和陈氏子弟的觉悟和乐享清贫。陛下恪守勤俭,刘玄德有民众请命,然这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