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炮灰男配的人生(快穿)》 440-460(第11/42页)
回了她的香炉而已。她死得惨,如果不是我警觉,浑身起疹子而亡的人就是我了。”
万老爷听到这话,脊背都弯了几分,再没有了白日面对宾客的风光。
他知道这件事情不能怪儿子,可一家人……怎么就过成这样了呢?
鸳鸯失伴,万老爷难受了几日。不过,万夫人下葬后,他很快又恢复了精神,仿佛前几日颓废的那个人不是他一般。
万老爷没有再娶,有不少人说媒,他通通都拒绝了。他感觉自己不会认人,对待家人又下不去手,很怕再找一个搅家精入门。
满五十岁那一年,他送走了母亲后,将手里的生意交给了儿子,然后带着两个美貌通房搬去了郊外住。
偶尔,他会跑去跟小儿子住一段时间,主要是为了陪孙子。
万临安没有娶妻,他一开始对娶妻一事并不抵触。但后来他改变了想法,看见万博俊生意越做越大,却对身边的妻子始终如一……如果他娶了妻,似乎就真的比不上庶子,至少人品比不上,他每次想要议亲,脑中就会浮起便宜弟弟那双似笑非笑的眼眸,仿佛在嘲讽他。
他不愿意承认自己比一个庶子差劲。
当然了,他需要孩子,娶还是要娶的,尤其是父亲将家业交给他的唯一条件就是娶妻生子时,他不得不妥协。
还是那话,他是个生意人,不可能为了一些奇奇怪怪的坚持放弃到手的好处。
不过,后来他发现,他跟便宜弟弟完全没法比。不说人家对妻子一心一意,只做生意,短短十几年间,全国到处都有三弟工坊中造出来的东西,他……倾其一生,都做不到三弟那样的成就。
或许,他从一开始就错了,不该把这人带回府。
第445章 打秋风的穷亲戚 一
顾秋实回到自己的屋子里, 险些没认出来站在面前的人是谁。
此时孙博俊脸上带着释然的笑:“我不在乎自己是不是万府的公子,也不在乎能否认祖归宗。但还是谢谢你,让我爹娘颐养天年, 让我成为了他们眼中特别出息的孩子。”
他口中的爹娘,指的是孙家夫妻。
顾秋实一开始把人送到了庄子上,等到万夫人死了,他的孩子满月, 才把他们接回城里安顿在另一个宅子里。
因为孙冬雨有他这么个哥哥,婚事上很是从容,孙家夫妻也不指望儿子回来尽孝, 或者说, 他们为了避免儿子回来尽孝惹万老爷不快,选了一个富商的次子招赘婿上门。
顾秋实没有阻止,赘婿进门, 孙冬雨可以一辈子守在他们身边,省得姑娘嫁出去受委屈。
看在孙博俊渐渐消散, 顾秋实闭上了眼睛。
*
“多吃点, 你们在家里一年到头也吃不上几顿白面馍馍吧?”
顾秋实睁开眼睛就听到了温柔的女声, 只是,这语气有些刺耳。
他抬眼,发现自己坐在一方不大的院子里, 面前是一张四方桌,他对面坐着一位年轻妇人,肌肤白皙,就是有点瘦, 颧骨高高凸起。
此时年轻妇人满脸都是笑容,但并不热情, 眼神里的鄙夷毫不掩饰,而顾秋实的左边,也就是主位,坐着一位二十出头的年轻人,穿一身绸衫,整张脸圆圆的,是那种很有福气的长相。
大概是顾秋实没接话,男人出声,不耐烦地道:“吃饭的时候少说两句。”
“哎呀,你凶什么呀?我是好意。”女子一脸不满,“怕你弟弟跑这么远来吃不饱,回头还说我们家不喜客。你名声不要了?”
顾秋实那这番阴阳怪气的话,霍然起身就走。
妇人一惊:“志东,你要去哪儿?先吃饭呀,你该不会不好意思吧?到了这儿就跟你自己家一样,千万别跟我们客气。”
顾秋实头也不回,直奔茅房。
身后,妇人很是不满:“懒驴上磨屎尿多,吃饭的时候跑茅房,太恶心人了。”
“你少说两句,志东是来我们送粮食的,不是来打秋风。”男人语气里满是不悦。
回应她的,是女子嘲讽的呵呵声。
原身赵志东,出身梁国一个偏远县城辖下的村子里。
富强县地处偏僻,种不出什么粮食,整个县城都不富裕,辖下的各小镇也贫穷。但这不包括赵志东所在的富强镇。
富强镇有一条河,足以灌溉周围的田地。整个县城其他地方有人饿肚子,但富强镇的人种地足以自给自足。
赵志东他爹是家中老三,也是最小的孩子,头上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上头的长辈虽然还在,但早已经做主为兄弟俩分家。
原先赵家是大户,足有四五十亩地,可惜赵志东的大伯是个败家子,年轻的时候好赌,长辈一个没注意到,就被他输了二十亩地。
于是,等到兄弟俩分家,因为长辈跟着长子,赵志东他爹只分得了十亩地。
十亩地在村里不少,奈何赵父赵母能生啊。赵志东头上有三个姐姐,底下还有一个双胎弟弟。一年到头,勉强能够填饱肚子。
尤其是近几年,这些孩子一个个都大了,半大小子吃死老子,家里的粮食根本不够吃。
这活人总不可能被尿憋死,每年地里的收成是定量的,但孩子一个个大了,全都可以帮着干活。地里的那点事根本经不起干,赵志东身为长子,就想要为家里减轻负担,从十岁出头,他就在镇上到处找活干,只要给钱,除了坏事不干,干什么都成。
勤快又正直的孩子,运气都不差。赵志东十岁出头开始在外头混,到了十六岁时,已经敢一个人来往于县城和镇上,他有悄悄去镇上收各种山货送到城里,然后又从城里买一些镇上少有的新奇玩意儿带回去。
他手头的本钱不多,生意做得不大,每次来往于城里都只带一个背篓。因为赵家的长辈不喜欢让家里晚辈去做这些小生意,他们觉得丢人,也怕影响了名声。
赵父的大哥赵继强一次赌输了二十亩地之后,回来险些没被打死,还挺年轻的赵老头怕儿子在赌路上一去不回头,一怒之下,把儿子的小指头给砍了下来。
其实砍完他就后悔了。
因为家境比较宽裕,夫妻俩一直享受长子读书,只是赵继强读了多年,银子花了不少,字却认不了几个。
赵老头也是恨铁不成钢,所以才下了狠手。砍掉了儿子的手指后他有点后悔,却也没那么后悔。虽说断了手指就再也不能参加科举,但儿子读了这么多年的书,连文章都读不通顺,指望他科举光耀门楣,下辈子还差不多。
儿子指望不上,两人就指望长孙。在长孙赵志鹏六岁时,立刻就将其送到镇上求学。
这一读书,就是十几年。
赵志鹏十二岁那年,镇上的夫子没了,赵家人不甘心之前花费的银子和精力,一咬牙把赵志鹏送到了城里。
赵志鹏寒窗苦读十年,夫子始终没有让他下场试考,老两口心里明白,孙子多半也没什么天分,之前的那些银子要打水漂。
他们不甘心,加上赵志鹏嘴甜会哄人,老两口就真的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