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考科举: 140-150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穿越考科举》 140-150(第19/31页)



    一般来说,有两个选择,他把自己想去的地方告诉李首辅,李首辅帮他处理好调令的,到时候直接从这个任地去往另一个任地。

    期间不用回京城,对官员来说很是方便。

    但纪元准备回去一趟。

    可能,还会回来?

    不一定是宁安州。

    但可能会回来滇州府某个地方。

    不过谁知道会不会有什么变故。

    刘同知叹口气,他还是发愁啊。

    也就是宁安州百姓们还不知道这回事,等他们知道了,只怕要闹翻天。

    其实不光本地官员们关注这件事,就连附近几个州府都在打听。

    纪元虽然在宁安州当知州,但对他们周围都有影响,还是积极正面的影响。

    武新府跟滇州城那边,一边担心纪元一走,橡胶作坊还会有变故。

    另一边则是别的心思。

    纪元如果不排斥滇州府的话,要不要到他们那做事?

    直接做个府衙的同知,绝对也是高升。

    宁安州的百姓都不知道,他们的知州大人任期还没到,已经被各方“预定”了。

    如今宁安州百姓要面对的。

    便是本地有史以来,第一次夏税。

    此次夏税,收的是人头税。

    等到秋税的时候,要交的便是田税。

    就在各家准备好银钱,粮食,布匹的时候。

    本地的橡胶作坊,染布作坊忽然宣布。

    本地一部分人的人头税,由他们来交。

    当然了,必须是家里种田的。

    准确来说,所有农户的人头税,这两方包圆。

    程亦珊所在的印刷作坊在听说这件事后,也来凑了一份。

    她们的印刷作坊刚刚开始盈利,但她明白其中的意思。

    经商的,做买卖的,赚取大利润的,要自动让利。

    为的,大概还是稳定本地的农业。

    他们这些人不事农业,不种粮食,还要吃粮食,便要有自知之明。

    宁安州上下百姓,都觉得不敢置信。

    人头税就这么免了?

    不对,是有人代交了?

    啊?

    这也太好了吧。

    此事自然有纪元插手。

    他过手本地账目,自然知道本地橡胶盈利绰绰有余。

    让本地橡胶作坊,染布作坊割肉,他们肯定心疼。

    可此事也必须要做,你们挣大钱,做大买卖。

    另一边,农户们提高粮食产量,粮食价格又便宜了,那不种田的人,岂不是过得很爽?

    所以,这个人头税,他们必须出。

    或者说,想要在本地做橡胶买卖,他们就要出。

    甚至滇州府的所有橡胶作坊,以后都要如此。

    他们或许有不满,但全都淹没在农户们欢呼的浪潮当中。

    这些农户们可不是松散的一个个人。

    里面还有伐木会的各个成员,所以即使纪元走了,同样能彼此牵制。

    秋日的田税或许没办法,也只能提高产量,减少农户们的损失。

    但这些杂税,纪元要想办法给免了。

    此事馋得周围百姓都想来宁安州。

    别说什么景国人,河辉国的人。

    便是昌盐郡,乃至永临县,甚至镇南关的人,都想来宁安州鼎定居啊。

    急得当地长官赶紧联合本地商会。

    不说全出,你们也补一部分吧?

    不补?

    不补本地人可全都跑了,你们货物卖给谁?

    有些官员,甚至隐晦责问纪元。

    但纪元的回复只有一句。

    “宁安州研究出新稻种,有兴趣吗?”

    “种植周期三个月,亩产四百斤那种。”

    一句话,这些官员瞬间变脸。

    责问?

    什么责问?

    我骂我自己呢!

    第147章

    第147章

    化远四十二年七月。

    一个从水路下来的商队, 带着各地的货物在永临县附近的一个城池卸下。

    这个商队的人叫苦不迭,有码头的这个城池,道路也太差了。

    领队的人道:“再坚持一下, 到了永临县就好了, 永临县往宁安州方向, 道路修通了!”

    真的假的, 不是说去年年底才动工吗。

    一路颠簸,终于到了永临县。

    在永临县卖出一部分货物之后,再前往宁安州。

    以前想去宁安州买橡胶,还要绕路到镇南关,然后再去宁安州。

    现在不用了,直接过去即可。

    商队的马车走在这上面, 很明显能看出不同。

    这些路面硬化得刚刚好,既不会太硬伤了马蹄,也很平坦,能更省力。

    “真的修好了啊。”

    “这速度可真快。”

    “到宁安州, 我必然要吃一碗鸭粉汤。”

    “他们这里的稻香鸭确实美味。”

    路途顺畅, 到了宁安州, 领队感觉,比他去年来的时候,此地好像更繁华了,人也更多了。

    如今还是稻子马上收获的季节,山脚的梯田,怎么看怎么漂亮。

    还有伐木会的人在旁边, 一边拉木头, 一边唱着歌。

    小孩子们,要么背书, 要么跟着去种树。

    种树可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山里的树木砍完了,子孙后代怎么办?

    这个商队在宁安州停留几天。

    只听着宁安州似乎在捣鼓什么新稻种,说是三个月就能成熟。

    这话一说,商队的人格外兴奋。

    可再一听,一亩地才三四百斤,他们江南闽地一带,一亩地六百斤呢。

    这也太少了。

    大家又问了问,还是惊叹种植的时间短。

    好不容易有人想买一些回去,直接被拒绝:“我们这还不够用呢。”

    好吧,又不是什么好东西。

    可宁安州的东西,有不好的吗?

    商队的人来不及考虑,他们在这里补充了货物。

    大批量的橡胶,染布,稻香鸭,还有当地水冬瓜树的油脂,通通带上,继续往东边昌盐郡走。

    留下来的,则是各色天南海北的百货干果。

    商队一趟趟下来,赚的就是这些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