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穿越考科举》 80-90(第18/53页)
们家闺女今年已经两岁了。
有家人陪伴,在县学也舒心,他如今虽还在努力,压力却小了不少。
可要说不难受,那自然是假的。
大家读书多年,谁不想有个结果。
要知道,他们当中,读书时间最短的纪元,截止到今年,也读了六年的书了。
其他人时间只会更长。
还有浪荡秀才在说些胡言乱语,最后唱起歌,还是时下流行的《勉学歌》。
纪元还是头一次听这种劝学歌。
那秀才唱道:“君不见,东邻一出骑青骢,笑我徒步真孤穷。”
“读书一旦等枢要,前遮后拥如云从。”
“昔时孑身今富足,大纛高牙导前陆。”
“始信出门莫恨无人从,书中车马多如簇。”①
纪元听得叹气,劝学歌有很多种,但说得这样直白的,却是很少。
大概是讲,邻居骑着青骢马路过,别笑我穷得要走路。
读书人一旦有了功名,来巴结我的人多了。
以前穷,但有功名就富了啊,就算是军队的大纛大旗也要为我开路。
后面还有什么。
君不见,西邻美妇巧画眉,笑我无妻谁人妻。
什么读书一旦等高第,高门争着想要跟我成亲。
什么南邻田地多,笑我穷,没事等我考上了我那可是登云路!
我腰间可是要挂金鱼的!我天天都要吃肉的!
北邻是羡慕人家房子好,笑我家里屋子漏雨?
等我考上了,我家房子肯定是雕梁画栋!
读书就是为了科举,科举就是为了中第。
到时候车马仆从,娇妻美妾,黄金广厦,要什么有什么。
这醉酒的秀才被伙计们请走,嘴里还念着书中自有黄金屋,引来不少人既想笑又可怜他。
如此乱象。
在八月十八这日,彻底结束。
神色冰冷的捕快,把守通往贡院考场的大门。
走进去,准备考试。
考试的流程,纪元已经很熟悉了。
他所在席舍位置也已经定下,按照规定的地方走即可。
所带物件被一一翻看,确定无误后,径直到了席舍中。
依旧是狭小的屋子,今年用木板拼凑起来。
床依旧很小。
童试的时候,他那时候个子矮,小床也没什么,如今个子大了,睡着估计也憋闷。
剩下的东西更是少的可怜。
要在这里待上六天。
纪元闭上眼,让自己的心彻底静下来。
每个考生身边都有一名监考侍卫。
这侍卫看着纪元,眼看着他呼吸平稳舒畅,本就不算紧张的他,竟然成了肉眼所及之内最淡定最放松的人。
纪元听着晨钟声响,心里默念考试流程。
考官们起誓。
考官们进场。
考官们检查。
考官们发下试题。
化远三十七年八月十八,乡试,正式开始。
第84章
第84章
印着学生名字, 籍贯的卷子发下来之后,纪元大致扫了一眼,确定没有问题。
刚要动笔, 只见身边士兵得命, 检查学生信息, 确认无误后, 考试正式开始。
士兵动作整齐,是早就商议过的。
这是为了确认科举士子是否冒籍,虽说如今对科举放开了许多,但还有一些人户是不能科考的。
比如有过罪罚的,被剥夺功名的,再比如娼优之流。
除此之外, 也是再次确认大家的户籍。
乡试的考试,必须在自己户籍地进行考核,朝廷选派官员,也会避开本地户籍, 为了防止科举舞弊。
虽然舞弊的现象屡禁不止, 但总体来说, 还是要更公平一些,否则根本达不到科举选拔人才的要求。
从科举诞生的本身,就是为了给朝廷选拔贤能,不管后面发展得是否僵硬。
但在现在,在天齐国,还是一个较为先进的方法。
甚至在千年后, 整个地球的大部分政府部门, 也还是以此为雏形。
确认过考生信息无误后,考场上再次安静下来。
纪元心道, 怪不得李锦蔡丰岚他们说,上次乡试紧张得要命。
毕竟六天的时间,你身边永远站着一个士兵 。
甚至还有来回巡逻的侍卫,再加上固定的两位考官。
胆子稍微小点的,估计都能哭出声。
可此时也是不能哭的,哭的话,会被视作扰乱考场纪律。
稍微严格些的考官就会把人清出去,再严重的,下一年科举也不许再考。
这几乎就是断送前途了。
巡逻的侍卫跟两位监视官都是朝廷派下来的,面容严肃,目光如炬。
在这种眼神下,纪元深吸口气,开始答题。
之前乡试是三天,一天一场,
第一场考《四书》三篇,一篇五百字以上。
《五经》四篇,每篇八百字以上。
五经的题目为五选二,或者五选一。
比如只选春秋,那就写四篇春秋文章即可,题目都已经印在试卷上了。
算下来,从早上辰时开始,早上八点开始,一直到晚上六点。
一共要写近五千字。
怪不得说工程量大,也就纪元这种习惯快写的人并不觉得辛苦。
今年改为两天一场,时间确实宽松很多。
仔细想来,除了对考生心态折磨之外,倒真的能好好作答了。
纪元磨墨的时候,已经在思考第一题。
考场上,四书的题目大家都一样。
第一题为,后生可畏。
此话出自《论语》第九章。
单看这四个字,自然会想到如今的用法,夸赞年轻人有勇气,值得尊敬。
但此章原文却是:“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意思是,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尊敬的,但谁知道现在的年轻人不如以前,四五十了还没有好的道德名声,也就不足以畏惧了。
大家都知道,孔子对学问的态度,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用今日的话,就是有些厚古薄今。
用现代人眼光来看,便是对孔夫子,也会说一句,要懂得取之精粹,去之糟粕。
但如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