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靠摆摊: 50-60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在北宋靠摆摊》 50-60(第10/15页)

    “哎呀,那下午那顿你来做吧。我买了二十斤呢。这次只煮了三斤。”张婆子直接放弃了。她怕她来做把牛肉又给糟蹋了。

    张希瑶闲着也是闲着,觉得没问题就答应了,不过她有点好奇,“谁家的牛死了?”

    “王地主家呗。”张婆子笑道,“咱们村只有他家和里正家有牛。他家有三头牛,这个老牛八月那会儿就不能动了。他为了年底好卖肉,愣是让它活到现在。要不是为了赚钱,那个老抠不可能一直白养他。”

    张希瑶听阿奶吐槽王地主,有种莫名的喜感。明明阿奶也很抠门,可她愣是能在王地主身上找到优越感。

    “对了,王地主家的小儿子定亲了吗?”张希瑶也是爱八卦的性子。这古代没有手机,没有电视,信息交流不发达,只能靠村里的八卦解闷。

    张婆子点头,“定了。是隔壁村的,家里也是富户,陪嫁有五贯钱,聘礼也全让她带回来。听说她有三个哥哥,农闲时经常去汴京帮人扛活。力气大着呢。”

    张希瑶听着这姑娘在家挺受宠,能够有五贯陪嫁,在农村算是凤毛麟角。大多数农女也只有一件衣服或是几块布作为嫁妆。可她父母为什么会把她嫁给王地主家呢?这不是把闺女往火坑里推吗?

    张希瑶怎么想就怎么问了。

    张婆子却是不当一回事,“省钱好啊。不出去鬼混,赚的钱全带回家。踏踏实实过日子,多好啊。再说了,王地主今年都五十多了,她熬上十来年,就能当家作主。多好。”

    张希瑶仔细一想,古人寿命很低。满村上下有一百多户,也就一个老人家是七十往上。六十岁有几个,王地主活到六十的概率都很低,阿奶的话还真是一点也不夸张。

    不过张婆子话峰一转,“不过我几个孙女可不能嫁进这样的人家。本来就瘦,嫁进去,那得瘦成啥样啊。”

    夏花和秋花看着她,眼里多了点感动。

    吃完饭,陆氏负责洗碗,许氏则是神色复杂看着张希瑶。

    张希瑶不明所以,不过她也没有问,而是去灶房继续炖牛肉。家里没有山楂,张婆子就去村里有山楂的人家换了十来颗。张希瑶就放进锅里一起煮。灶膛添了柴禾,也不用一直待在这儿盯着灶膛,时不时过来看一眼就行。

    她本来想回屋,却听到墙外有人在哭,她出来一瞧,正是二郎哥蹲在墙角偷偷抹眼泪。家里人都在屋里,也没人注意他。

    张希瑶原本想当作没看见,可是看他哭得这么惨,她又于心不忍。

    只好蹲到她旁边,“你没事吧?”

    二郎看了她一眼,用袖子擦了擦眼泪,一声不吭。

    看样子二伯娘死活不同意他和杏花的婚事,张希瑶叹了口气,“其实你想救杏花,不是非要娶她。”

    二郎激动地抓住她袖子,“你有办法?”

    “劝二伯娘同意你和杏花的婚事,我帮不了你。不过,杏花嫁进徐家就太可怜了。我帮杏花一回。还有一两个月,蘑菇就出来了,你跟杏花说,让她到时候采一百斤干蘑菇,我给她十贯钱。”张希瑶也不想好好的姑娘嫁进徐家那个火坑,那样变态的人家基因就该断了。她帮杏花一把就当跑腿了。

    二郎眼睛唰得惊人,“好好好!我去跟她说。”

    他腾地站起来,就要往外跑,张希瑶提醒他,“你让她别把蘑菇的价格往外说。”

    当然就算杏花真的往外说,张希瑶也可以不承认。因为在那些村民心里五十文已经算是高价。一百文根本不敢想。

    二郎颔首,“明白。”

    说完,他呲溜一下跑走了。

    张希瑶看着他的背影远去,就算杏花解了这一时之危,可二伯娘也不会同意二郎娶杏花。他高兴得有点早了。

    就在这时,张老头在院子里喊她的名字,张希瑶答应一声,进了院子,“阿爷,你叫我?”

    张老头招手让她过来,“我也不识字,你跟我一块去里正家,帮我看看那个童生教的怎么样?”

    张希瑶懂了,阿爷这是怀疑童生教的不好。

    两人往外走,张老头就叹气,“三郎四郎每次上学就跟要他们命似的。你爹小时候读书也没像他们这样啊。到底是他们的问题,还是先生的问题?”

    之前张老头根本没怀疑先生,可之前张希瑶说的话确实有几分道理。先生跟先生还是不一样的。有的先生就是不会教。

    到了里正家,他们家房子很气派,青砖大瓦房,村里独一份。

    王地主家算是富的,但那家抠搜,根本不舍得盖这么好的房子。依旧住着土坯房。

    里正给先生在前院单独开了个门,教孩子们念书。

    他们到的时候,有个小孩趴在窗户底下,嘴里念念有词。张老头眯眼打量,“那不是你大爷爷家的石子吗?”

    张希瑶点头,“是他。我之前在家门口练字,他还跟我学呢。这孩子是个刻苦好学的。”

    张老头收回视线,就让张希瑶站在窗户底下听。也不好让她进去,因为男女七岁不同席,张希瑶跟男孩子在一个屋里学习不合适。

    张老头没有旁听,而是进去找里正商量事情。

    张希瑶在边上旁听,她就站在边上,石子偶尔会探出头,看一眼窗边孩子的书。

    因为古代没有黑板,先生教字,就会直接让他们照着书念。石子没有书,他就只能偷看别人。

    往常都是这么干的,但这次坐在窗边的孩子发现了,直接向先生告状。

    其实先生早就发现这事。之前一直装作不知道。可现下学生提出来,他不可能不处理。要不然大家都来旁听,谁给他交束脩呢。

    先生出来一瞧,发现窗户边站着两个人。

    张希瑶大大方方冲他点了下头。

    先生也没当一回事,而是看向她旁边的石子。

    学堂里的孩子们趴在门边,四郎看到张希瑶也在,冲她挤眼睛。

    张希瑶无语,这孩子怎么这么贪玩?!

    其中一个孩子指着石子,“就是他!每次我们上课,他都在外面偷听。”

    石子局促地站在窗户底下,低头脑袋,一声不吭。

    先生走到石子面前,“你会了多少?”

    石子见他没有责备自己,大着胆子告诉他,“我学了三十多个字。有些是姐姐教的,有些是听来的。”

    这姐姐自然是指张希瑶,不过这孩子并没有当着先生的面说出来。而是用了个代称。

    石子说完,又补充,“我已经会背千字文。”

    张希瑶就是先从千字文学起的。不过她到汴京做生意,也把千字文的书给带过去了。石子满打满算只跟她学了几天而已。没想到孩子居然就记住了。

    “还有三字经,我也会背。”

    张希瑶可没教他这个。她千字文还没学完呢。不过这学堂的先生却是先从三字经教起。

    先生摸摸他脑袋,又现教他一句论语。这孩子从来没听过,但是念了两遍后,他就会背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