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朝来我农家乐: 130-138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诸朝来我农家乐》 130-138(第1/18页)

    第131章

    接下来的步骤对于几人来说的确非常熟悉,因为无论是毛线还是绒线,归根结底其实都是线,而中国人便是和线打交道的老祖宗。

    并不是没有收获,甚至可以说收获非常大。

    “这,这织机!”

    这织机怎么能有一间屋子那么大呢?!

    一进来,众人便瞧见了几乎把整个屋子占满的纺织机,闪烁着金属光泽,没有人在面前守着,但是却自己轻巧的自动编织着。

    和众人熟知的木架结构,需要手工穿梭的古老模样截然不同,这台巨大的纺织机内藏着无数错综复杂的机械结构,就像是被施了仙法一样,它们协同运作,柔软脆弱而又坚韧的丝线如同被赋予了生命,灵活地穿梭、交织,速度之快,令人眼花缭乱。

    “这,这”

    这已经不是技艺的问题了。

    在古代,一个好的织娘十分受人追捧,甚至想要买一件衣服,一块布料都得早早的提前定制,就像是现代的‘名牌’一样,识货的人光是看就能看出来这料子出自哪里。

    而没那么高的天赋,普通织娘也可以熟能生巧,以量取胜。

    但再好的织娘,再熟练的织女,也不可能有如此快的速度啊!

    最早,人们用手进行编织,在商周时期出现了依靠人力带动的简单机械,比如腰机和踏板织布机,因为那个时候人们的桌椅和现代不同,并没有那么方便,人们也更习惯席地而坐,所以这些机器也通常由织工席地而坐,以身体作为机架,通过手脚的配合进行织布。

    这种织机被用了近千年,直到汉朝时期才有所改革,并且在唐朝时出现了花楼机,大大的提高了织物的精细度。

    花楼机也是古代织造技术最高成就的代表,哪怕之后宋朝的水利纺织,元代提花织机,也都是在花楼机的基础上改变了织布方式。

    但是眼前的这台机器就像是把之前的一切都掀翻了。

    尤其是还处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和汉朝的卫青。

    这对他们来说,就像是从使用铅笔直接到了未来科技时代,直接在空中签字一样,正是因为有所了解,所以才感到茫然和恐慌。

    这样的技术他们真的能够学会吗?

    但几乎所有人都立刻意识到,无论再难,他们也要学。

    这可是衣食住行中,最为关键的‘衣’!

    要知道,在古代不仅粮食可以直接当钱用,布料也是可以的。

    “这恐怕会对江南地区造成动荡”

    大臣的话还没说完,朱棣就果断的打断了他:“即使再动荡,此法也要学来!”

    他知晓这个大臣的意思,因为江南地区富硕,苏绣闻名天下,绣娘和织娘也多,许多女子都靠纺织过活,‘户户有刺绣,家家有绣娘’可以说是毫不夸张。

    所以即使后世的织布方法先进,却一定会影响到她们的收入,而这必定会让江南地区不满。

    而不要看只是一个小小的江南地区,就是这小小的江南地区却引领了整个以江南为代表的南方文士。

    甚至在明太祖时期,曾经出现过‘南北榜案’,便是因为南方和北方的富裕程度以及教育资源程度差异过大,导致在明洪武三十年的科举考试中,所中选的皆为南方士子。

    并且在复查之后,依旧保持原榜不变,最后只能由明太祖亲自组织阅卷,从北方士子中挑选出六十一人录取,以此来平息北方学子的不满。

    所以即使只是改变一个小小的织布机,看样子对整个社会都没什么影响,但实际上它带来的变动绝对不会如同表面上展现出来的这么简单。

    可再难,朱棣这次也要把这件事给他做成功。

    毕竟这天下,终究还不是那些南方士子的天下——就算从前是,现在也不是了。

    不过此件事他倒是有更好的法子。

    刘姨之前提到过的,先在一个地方用,等到别人都觉得稀奇想要之后再卖给他们,给了他灵感。

    “先在宫中使用。”朱棣眼神微眯,“另一方面再派人大肆宣扬。”

    但是无论结果如何,无论他的计谋有没有起到作用,这能够更快织布的纺织机以及编织的方法,他是一定要学来的。

    而同样的对话还出现在了多个朝代,重复了无数次,能够当皇帝的都不是傻子,这么好的东西还不学,那简直遭天打雷劈。

    想穿什么衣服就穿什么衣服的现代人,理解不了布匹在古代的重要性,以及绣娘满天下但却还是有人买不到,买不起衣服的困境。

    几人还在观察着,徐雪筠却已经适应了下来,和实习生两个人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天。

    “你们老板这也算是百年老字号了。”徐雪筠的这个朋友不是她主动交的,而是两家之前就认识,所以他们才会认识的。

    并且也不只是做有关于羊毛的衣服,人家什么衣服都做,最早在民国时期做旗袍装,后来一步步转型扩大,才成了现在的企业。

    实习生脸上还带着疲惫,但现在眼睛却亮亮的,里面充满了憧憬:“是啊,所以我一开始也没想到能够通过面试,结果没想到这么顺利。”

    虽然还没转正,但是她的主管不是一个为难人的人,实习生认为只要自己认真工作应该就没问题。

    一听到百年老字号,刘禹锡的脑袋通畅了一下,难得敏锐,过来套近乎打探消息。

    “你们老板一开始用的是绣娘吗?”

    他本来以为要自己施展一下自己的语言技巧,结果没想到实习生直接就给他搬出来了厚厚的一本公司发展史。

    刘禹锡:“”

    还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

    几个人围在一起看,重点翻找有关机器的内容,然后发现在一开始的黑白照片里,织娘们所使用的纺织机和他们的虽然有差别,但是没有差到这么大。

    “这个纺织机”曹丕按住了书页,“从这一页开始,纺织机上的线就变多了。”

    几人再看这一页上面写的内容,发现是他们老板从外国商人手里买了一台‘珍妮纺织机’。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纺织机要起个人名,但是这一页上面写的很清楚,这纺织机让他们的厂子规模扩大了近一倍。

    几人仔细看,他们不精通纺织,还看不出来具体是哪不一样,但是织娘们天天和纺织机打交道,一眼就看出来了。

    “他们把纺织机横过来了!”

    准确的说,是把纱锭从横着的变成了竖着的。

    就这么一个小小的改动,却让聪明的人一下子就想到了其中的用处:“如果把纱锭都竖着排列,只用一个纺轮带动,就可以一下子仿出来更多的布!”

    还有不少人震惊:“就这么简单吗?”

    可就这么简单的事情,却在千百年内都没有人想到,大家似乎都已经默认纱锭,就应该是横着的。

    接下来李世民他们越翻越快,他们虽然对纺织不精通,但是他们每个人的记忆力都还算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