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朝来我农家乐: 110-120

您现在阅读的是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诸朝来我农家乐》 110-120(第1/25页)

    第111章

    自古以来,中国对于皮草的需求量就没有降低过。

    普通人是出于保暖的需求,而上层人士则会追求皮草的种类顺滑度,光泽度,稀有度等等,这些都给游牧民族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而人们常说的羊毛卖不出价格,也只是相对于其他动物而言,实际上普通人也依旧不是那么轻易就能买下来羊毛制品的。

    这个问题被朱元璋发现了,所以他推进人们种植棉花,为的就是遏制这种采购交易,不让游牧民族继续发展扩大,但棉花只是取代了一部分的毛皮需求,事实上哪怕直至近代,中国都是世界上最大的羊毛消费国和进口国。

    因为中国人太多了。

    羊毛是人类在纺织史上最早利用的天然纤维之一,不仅柔软且富有弹性,羊毛制品论从保暖度,吸湿性,手感,穿着等方面都表现出了极高的价值。

    而传统的游牧民族畜牧方式,就注定导致在古代羊的数量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所以朱元璋的目的的确达到了,在人这个大盘子扩大的情况下,对于羊毛的需求可以说相对减少了很大一部分,也让之前只能穿丝棉,乱麻过冬的百姓有了更好的选择。

    就会让一些人很不理解,不是说要遏制这种经济交易,不让游牧民族拿捏住中原地区过冬的命脉吗。

    但实际上上虽然依旧采买羊毛,但是其中的供需关系已经改变了,羊毛从‘必须品’变成了‘奢侈品’,是有能力的人改善生活才会去购买的物品,已经没有再被扼住过冬的喉咙了。

    这里的羊毛一直都是相对而言的,对于普通人来说,羊毛制品的价格从始至终没降过,但是对于中原地区和蒙古之间的贸易而言,形式已经发生了反转。

    但这可是到明朝的事情,在此之前的几人看着后世的羊毛制品价格如此昂贵,眉头都不禁蹙了起来。

    这岂不是让这两片地区的人吸纳了大量的财富?

    再一听徐姑娘和老板聊天,竟然还说后世的国家在扶持新疆,蒙古的经济发展。

    辛弃疾很羡慕,这是很明显已经将新疆和西藏与整个国家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才有底气做出来的帮扶。

    而他们

    辛弃疾觉得心脏一阵刺痛,又觉得很是无颜——没有什么时候比此时更想要将丢失划分出去的国土收复回来。

    可南宋朝廷在第一次北伐失败之后,主和的风气就一直占据上风,哪怕辛弃疾再想收复失地,但在他的主战立场和整个朝廷的主和政治都相冲突的时候,仅凭他一人也是无法左右情形的。

    并且他的身份也一直没有得到朝廷诸多文官的信任,辛弃疾是由他的祖父辛赞教养大的,而其祖父辛赞曾在金廷入仕。

    这就更让一部分人怀疑他这个‘归正人’别有用心。

    再愤懑,再郁郁不得志又有何用?

    可即使阻力重重,辛弃疾的想法也从来没有因为这些困难而改变过。

    战!一定要战!

    若是不战,他们怎么可能会在后世不出国就踏在了这片土地上呢,又怎么可能会悠闲的在雪山上观看日出呢?

    以交纳岁币换来的和平,是真正的和平吗?

    辛弃疾只觉悲凉。

    徐雪筠发现他面色苍白,连忙询问他怎么了,是哪里不舒服?

    张良看了他一眼便知其因,和长孙无忌配合着,一人拉走了徐雪筠打断她的疑惑,一人则去宽慰辛弃疾。

    长孙无忌说是宽慰辛弃疾,但他自己说的也只是一些漂亮话而已,无他,因为是个有血性有志气的臣子,都能体会此时辛弃疾的心情,这也让长孙无忌在宽慰辛弃疾的同时,内心则在不由自主的悄悄窃喜。

    起码他们陛下从来都不会使壮士有志无门。

    尉迟恭摸了把脸,他们陛下何止是不让壮士有志无门啊,最勇猛的就是他了。

    天策上将难道是天天待在家里,朝人讨好卖乖得来的?

    现如今的安定场面,难道是求和换来的?

    只有先打,打到人怕,才能说和平的事情。

    李靖双手抱胸。

    窝囊的将领带不出好的兵,这句话换成君王和臣子也是相同的。

    并且……在玄武门之变时,是陛下亲自射出来了第一箭,射杀了李建成。

    因为若是君王都害怕担责,将士们又怎么敢跟着他大胆冲锋。

    所以贞观年间的大臣们都很不理解,不只是不理解宋朝君王,也不理解宋朝官员。

    朝廷上下,就只有那几个有血性的不成?

    打仗会损害他们的利益,但为官难道没有一丝追求吗?

    同时也对唐玄宗再次不满。

    陛下好不容昂让四海升平,又历经几代人的努力,结果……哎!

    张良拉着徐雪筠,拿了一件漂亮披肩询问她的意见。

    徐雪筠还想回头看:“我觉得导游刚才脸色很不好诶。”

    但是他们现在已经到山脚下了呀,应该不会是高原反应吧?

    张良若无其事:“有吗,我倒是觉得挺正常的。”

    让诸葛亮不禁勾起一抹浅笑。

    行动温婉,举止亲和,子房先生真乃哄得人心喜之能手也。

    徐雪筠本来就只是看了两眼,现在在张良的肯定下不由得开始怀疑自己:“是我太大惊小怪了吗?”

    纤长的手指捏着披肩,查看其上的花纹。

    “他比你壮那么多,年岁又长,担心他作什么呢?”张良轻声哄到,“若是连自己都照顾不好,也不会来当导游了。”

    徐雪筠还想再说话,张良却又扯开了话题:“你觉得这披肩初秋用得上吗?”

    她下意识的把视线落在了披肩上,思考他的问题:“差不多吧,秋天说来就来,凉的很快的。”

    刘娥在一旁翻看着陶罐,不过如果徐雪筠仔细观察的话,就应该能发现她手中的陶罐已经许久没有改变过角度了。

    ‘凡处置宫闱事,多引援故实,无不适当者’,‘周谨恭密,益为帝所倚信焉’。

    这是《资治通鉴》中对于刘娥于宋真宗时期的评价。

    知道宋真宗的人其实没有宋仁宗多,宋仁宗,赵祯,被不少人称为赵光义唯二看得过眼的子孙,在他的时期,宋朝达到了全盛。

    但这些都离不开一个人,那就是垂帘听政的太后刘娥,她为宋仁宗的前期做好了铺垫,才能够有‘仁宗盛治’。

    刘娥其实并不算是一个主战派,也但也不能算是一个主和派,主要是她太后的这十二年中,宋朝后期的问题还并没有显现出来。

    不过连太祖都承认自己定下的政策,虽然于当时适宜,但是于长久不利,刘娥又怎么会没有一些改变的想法呢。

    可就像是刘娥所说,在她所在的时期,后期的问题还没有显现出来,所以想要针对性的去制定一些政策或者方针也并不那么容易需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