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红楼]贾璋传》 220-228(第5/14页)
方的皇帝,绍治帝对国家事务还是有着最基本的判断的。
他能看出来,贾璋这套治河的办法非常可行,绝非纸上谈兵的策论。
绍治帝对此感到很欣慰。
一方面,绍治帝很欣慰黄淮痼疾得到了一张治病的良方。
有贾璋治理海河的先例在,绍治帝心里对黄淮事务已经有了一个准数了。
即便束水冲沙的法子不能药到病除,也能极大程度地缓解黄河淤堵的情况。
若是能够一举成功,令黄淮安澜,那更是有益于黄河两岸黎庶的功业。
对这件事,绍治帝自然是欣慰的。
另一方面,绍治帝欣慰的事情,是贾璋的敏锐与勤奋。
如果贾璋不勤奋、不敏锐,那在过去的四年里,贾璋完全可以躺在推广金米良种与兴发海漕的功劳簿上面睡大觉。
即便如此,绍治帝同样不会否认贾璋的功劳。
但贾璋他并没有那样做。
人皆有怠惰之心,贾璋也不是例外。
但是,贾璋会在短暂的休息后,压下自己的怠惰之心。
然后鼓舞斗志,重新奋勇向前。
而不是让那怠惰之心肆意作祟。
毕竟,贾璋读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还读过“时光容易把人抛”,对此很有感慨。
他明白生命不息、奋斗不已的道理,自然就不会选择浪费时间,更不会选择荒芜事业。
他可不想等到自己须发尽白后,才暗自嗟叹、后悔年轻时错误的选择。
“朕看了你这册子,你这法子确实不错。”
“你折子里面提过的潘先生,现在还在津海吗?”
“若他还在津海,朕想让他走博学鸿词科,进京任学士,也好奏对御前,为国效力。”
贾璋听到这话后,心想,他编造隐居高人潘先生出来,一是为他摇身一变、变成治河名家一事找到一个合理的缘由。
二是因为他不想把潘尚书几十年治河才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安到自己头上,做那欺世盗名之事。
但这位潘先生,终究是虚构的。
在大盛的土地上,这个人根本就不存在。
贾璋他总不能回到大明,把潘季驯抓来给绍治帝吧?
所以,面对绍治帝的询问,贾璋只得露出一副伤心难过的表情出来。
然后对绍治帝禀告:“潘先生他身体不好,在臣归京前已经去世了。”
“臣按照他的遗言,把他葬在了隐居的山里。”
“先生无福,竟不能面见圣明天子,这可真是莫大的遗憾。”
即便绍治帝没让贾璋做工部尚书,贾璋在离开津海后,依旧要上书给绍治帝,建议绍治帝用束水冲沙法治理河道。
为了防止有人问自己潘先生在哪里,贾璋早就带着心腹,悄悄儿地在津海郊外的深山老林里面建造了一处假墓出来。
问就是业已驾鹤了,如此才一了百了、天衣无缝。
所以即便绍治帝问贾璋,贾璋心里,也没有一星半点儿慌乱的情绪。
而绍治帝在见到贾璋的悲伤神情、听到贾璋的解释后,果然不疑有他。
他心里,倒颇有些怅然之意。
乡野有奇才,他却不得见,这又怎能不让人感到遗憾呢?
毕竟,绍治帝与魏武帝一样爱惜人才,也是读过《短歌行》并且颇有感触的。
他把册子递给身边侍立的陆英,让陆英把这册子还给贾璋。
然后对贾璋道:“把这册子拿去给你师祖看,待你师祖看过后,就拿到大朝会上廷议吧。”
贾璋接过细竹纸册后,伏惟稽首道:“臣谨遵陛下旨意。”
绍治帝都没有反对贾璋治河之策的意思,杨宗祯就更加不会反驳贾璋的治河之策了。
在问过贾璋,采用束水冲沙法会不会出岔子,影响现在的大好局面,并得到不会有任何影响的答案后,杨宗祯就对贾璋的方案点头了。
反正每年修理堤防、为黄河清淤都要花上不少银两。
贾璋的束水充沙法不用单独修建太多堤坝,虽然修改提防、以水攻沙需要一笔单独的开支,但这笔开支并不算太多。
以朝廷现在的财力,完全有供给这笔开支的余力。
而一旦成功,黄淮不淤堵,黄淮沿岸的黎庶生民就不用蒙受洪灾的威胁了。
这是一项极大的善政,杨宗祯没有任何反对的理由。
皇帝与首辅都赞成的善政,在内阁处,就几乎不会有任何阻力了。
而在廷议的时候,听到贾璋解释束水冲沙法的好处与此法的开支预算后,其他五部尚书与大小九卿也投了赞成票。
一心国事的,在听到贾璋的解释后,自然不会继续反对他的政策。
而那些心中存着权术的人,看到皇帝和内阁都赞同了贾璋的提案后,也不会去唱反调。
自己的师相都不反对贾茂行的治河之法,他们跳出来是要作甚?
难道是要另立门户吗?
他们才不会做那种蠢事,让朝廷上下看他们的笑话。
在廷议结束后,盛朝工部治河之事,正式开启了新的篇章。
身为工部尚书,河槽大权全都系于贾璋一人身上。
他心里很清楚,想做好治河大事,就要做事认真,任何小事都轻忽不得。
于是,他本人不但居中运筹帷幄,还会出外差,深入工地考察。
那些妄图在真土中夹杂浮沙、在粮食中夹杂稻壳的贪官污吏,自然都在贾璋深入工地考察时,露出了马脚。
无论是绍治帝、杨宗祯,还是贾璋本人,都无法容忍这些蛀虫的存在。
贾璋直接把这些人槛送京师,而在绍治帝的批准下,这些人全都变成了刽子手的刀下亡魂。
而在贾璋三十三岁这一年,也是贾菱第一次参加县试考试并获得县试第一名案首这一年,束水攻沙的治河工程正式告一段落。
在这几年内,贾璋主持工部与地方河道衙门修建秋水集堤五十余里,沈家湾堤四十余里,修改崔堤、穆堤等堤防三百余里,修建的遥堤、缕堤、月堤与水坝更是不计其数。
但在贾璋的精打细算下,这些工程拢共只花费了四十八万两白银。
除此之外,在抄贪官的家时,国库还进账了将近三万两白银。
这么折合下来,贾璋他一共也不过花了四十五万两白银。
这个数目并不算多。
但得到的结果,却无比喜人。
治河工程竣工后,贾璋亲自莅临各地河道衙门主持放闸。
当堤坝、水库里积蓄的黄淮水喷涌出来、流入水道后,大量泥沙都被冲进了大海。
河道的淤堵被清理干净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