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红楼]贾璋传》 180-190(第8/17页)
摩挲着酒杯,笑吟吟地与柳熠吟风弄月。
即便有人还想问他,他也不回答,只告诉这些人,他已经把他知道的事全都说出来了。
若再喋喋不休地问他与之相关的问题,那就是疑心他藏私。
他贾茂行可不是什么好脾气的人,若他们这样想他,那他贾某人也没有待在太白楼的必要了。
贾璋都把话说到这个份儿上了,这些勋戚少爷们哪里敢继续逼问他?
或者说,从一开始,这些勋戚少爷们就不敢逼问贾璋。
这些勋戚少爷们之前就听说过这位出自荣国府的贾三元有多厉害,但他们根本就没把那些传闻放在心上。
可是今日一见到贾璋,这些勋戚少爷们就知那些传闻竟然全都是真的!
贾茂行笑吟吟时,雅间里的气氛十分和缓,他们也有春风拂面之感。
可是,一旦这人认真端肃起来,他们就能感受到对方带来的压迫感。
这种压迫感让这些平日里只知道呼卢喝雉的公子哥儿们很是胆颤。
一看到贾璋的严肃表情,他们就感觉贾璋好像被自家老爹上身了。
能够继续待在太白楼,没像老鼠见了猫一样立即逃走,都是他们既有胆量,又对家族有责任心的结果了。
哪里还敢继续开口,忤逆贾璋的心意,问对方根本不想回答的问题?
所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众人只谈风月不谈俗务,全都按照贾璋的心意来行事。
但他们心里已经开始琢磨起来了。
有人在计算自家有没有足够的银两还债,时不时还会长吁短叹两声;有人在思考自己要怎样说,才能劝动自家性格顽固,不愿还钱的父兄。
还有人在心里思量着,如果贾璋没说假话,那陛下他老人家还真是心如铁石。
在这种情况下,他必须提醒父兄抛弃不还钱也没事的侥幸心理。
否则,他们家迟早会因为这种侥幸心理而走上末路的!
这些勋戚少爷们对还债一事上心的原因也十分简单。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孔融六七岁的儿子都明白的道理,这些勋戚少爷们又怎会不明白?
贾璋的话确实吓到他们了。
忠顺亲王,甄家。
光是听到这两个名字连在一起,就有不少人感觉自己听到了丧钟的嗡鸣声。
如果家门不幸,步入了甄家的后尘,那他们这些依附家族而生的纨绔也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的。
在这些勋戚少爷们看来,比起抄家流放而言,还是破财免灾更妙一些……
在酒宴结束后,众人簇拥着贾璋走出太白楼,各自家去了。
那些勋戚少爷们走得格外急切,他们或是坐马车,或是骑马,全都飞奔回家,急切地向家中父兄禀告他们今天听到的消息。
贾璋的劝告还是起到了一些作用的。
在听到自家孩儿的劝诫与贾璋传递出来的消息后,不少胆子小的勋戚都打算勒紧裤腰带把欠债还上。
对贾璋来说,这绝对是一件好事。
他们把他的逆耳忠言听进去了,就会老老实实的还钱。
如此一来,这些还债的勋戚就不会成为绍治帝白刃之下的亡魂。
而他能劝说一部分勋戚主动还债,也切中了绍治帝不想让京师流太多血的心意。
这么算起来,贾璋他也算得上是功德圆满了。
当然,即便贾璋的话语十分恳切,但还是有不少人掩耳盗铃,不肯听取他的忠言。
这些人已经把所有银钱都花销殆尽了,现在正过着拆东墙补西墙的艰难日子。
别说还国库的欠债,他们就连日常的节礼与自家的体面都快维持不住了。
日子已经艰苦如斯,他们才不想卖田地卖房子,自己把自己逼死!
所以他们选择捂住耳朵,告诉自己,这些乱七八糟的话只是贾茂行放出来的迷雾弹而已。
陛下不会因为他们欠钱就抄了他们的家的!!!
还有些人更是可恶,他们有权有钱,但就是贪婪,就是不想还钱。
所以他们找到了太后、皇后、太子乃至宫中宠妃头上,希望这些人能够帮忙劝说绍治帝,对他们家网开一面。
但皇后和太子根本不接他们的茬儿,太后娘娘也只肯帮几位公主说情。
倒是有几位年轻宠妃收下了这些人的重礼,愿意为这些人向绍治帝求情。
只可惜,百炼钢是变不成绕指柔的。
绍治帝本就是坚刚不可夺其志的人,这几位小娘娘的枕头风可没办法改变他的心意。
甚至还会触怒他,让他更加生气。
于是,这几位收礼的小娘娘不但没能帮送礼之人达成心愿,还触怒皇帝,丢了自家的宠爱,真可谓是捡了芝麻丢西瓜,让人无端发哂。
而那些给宠妃送礼的人也登上了绍治帝的黑名单。
有钱给娘娘送礼,没钱还国库的欠债吧?
绍治帝怒极反笑,他一定会让这群虫豸小人一个好结局的。
建设北疆,建设西南,这些选择就都很不错。
鞑靼瓦剌的骑兵和西南的土司们会喜欢这些虫豸的。
在面对太后的请求时,绍治帝也没松口。
太后又不是手握印玺的太上皇,对他这个皇帝没有什么约束力。
所以,绍治帝才不会因为太后就网开一面,不收缴他那些姑母与姊妹的欠债。
看在太后的面子上,他可以允许她们分期还债,但最多也就是这样了。
绍治帝心里想得十分清楚,不论是皇亲国戚,还是朝廷重臣,都不能赖账不还。
正所谓君不密则失臣,若他不能一视同仁,那来日他抄没欠债之人的家产时,岂不会为世人所讥?
正因如此,绍治帝才下定了决心:在收缴国库欠债一事上,谁都不能成为被豁免的例外。
待到新年假期结束,文武百官重新上衙时,绍治帝让陆英宣读了那封绍治元年进士们联名上奏的折子。
“朕读了这封奏折后,心里很有感触。朝廷预算紧张,去年年底,各部尚书还在玉熙宫里争得面红耳赤。如今这些年轻人给朕送上了解决问题的良方,朕只觉心悦神愉。”
“一想到朕甫一登基,就为大盛点选了这些可以媲美魏征、汲黯的良才,朕就万分欣喜。各位阁老,各位尚书,你们也听到这份奏折的内容了,你们觉得这些年轻人的建议怎么样?”
六部缺钱缺得厉害,内阁也想得到政绩。
还钱的人是勋戚,与文臣没有太大关系。
重新组建的内阁想要花钱想要做事,尚书们更是盼着被收缴回来的银钱能被陛下分到他们管辖的衙门里。
因此听到绍治的话后,阁老尚书们纷纷称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