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女仵作》 80-90(第9/27页)
着, 想来是家里连连增添人口,却无银钱买地建房所致。
张水生?叫了一声, 四间房门先?后?打开, 从里面?探出头来,吴蔚看了, 往绣娘那边侧过去?,抿着嘴唇,勉强止住了压抑的笑声。
绣娘目露异色,吴蔚深吸了一口气,轻声说了一句:“不好意?思。”
吴蔚并无恶意?,她和绣娘住过比这还差的房子,怎么会去?嘲笑别人?只是这一家人出来的太齐,动?作和表情又几乎一样,让吴蔚不由得想起了蓝星的“打地鼠”,很快她也觉得此?举不妥,在心里道了几次歉。
张水生?事先?已打好了招呼,这家的女主人走了出来,给他们开了门,只在院子里略聊了几句,老人家看着吴蔚满眼讨好,直说自家的儿子干活最是老实?,勤快。
绣娘看着对方?恳求的目光,心里不好受,吴蔚见了明白绣娘所想,说了几句客套话,三人便告辞离去?。
来到第二家,情况和第一家差不多,不过好歹是两个毗邻的院子,老夫妻和长子夫妇以及几个没娶妻的儿子住在一个院子里,二儿子夫妻带着孩子住在旁边的院子里,说辞也和上一家差不多。
这次,吴蔚和绣娘都?沉默了,跟在张水生?后?面?一言不发。
张水生?回头望了一眼,语重心长地说道:“这俩家都?不是不勤勉的人家,从前?也是人丁兴旺,日子红火的。只是……哎,咱们平凡人家,除了天灾,动?荡、最怕的就是生?病,干脆病死了也不怕,怕就怕久病难愈,薄田种?不了细粮,粗粮是不值钱的。到最后?只能卖地救人,要么人财两空,要么……家徒四壁,无地可种?,日子越过越穷。”
张水生?家就有过这种?情况,张老爹的一直有腿疾,如张水生?这样能干的人,为了给亲爹治病也把家底儿都?耗光了,好歹张老爹的命是保住了,腿疾也得到了遏制,只是再没什么银子娶媳妇了,如若不然像张水生?这样干活的好手,定然不会轮到小槐村的姑娘,好在柳二娘子是好的,她过门以后?张家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了。
张水生?心中感慨,不由得多说了几句:“你?们两个现在不愁吃穿,却也不好太铺张浪费了,留着银子傍身日子才过得踏实?。”
对此?吴蔚和绣娘深以为然,从前?住在老屋里那会儿,绣娘就生?过一场病,直接把家底儿花光了,多亏得绣娘年轻底子好,挺了过来。也多亏了吴蔚心善,绣娘刚一病就当机立断去?找了大夫,否则……还不知?道是个什么结果。
吴蔚暗自感慨:“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历史书上这简单的八个字,便概括了古代农民近两千年的生?活状态,这八个字看似还有些逍遥和自在的意?味,可唯有真的置身其?中,不是在影视剧里,也不是在穿越小说里,而是真的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才能明白这八个字里面?究竟有多少无奈,多少血泪,多少不确定性。
平常的农户人家,对危机和风险的承受能力是很弱的,一场疟疾,一场风寒,或许就家破人亡了。
吴蔚牵住了绣娘的手,才稍稍定心。
来到第三家,眼前?的一幕似曾相识,小小的院子里,一间茅草屋,低矮的院墙上,晒着些萝卜干,地瓜干之类的东西。
张水生?对吴蔚说道:“妹子,这便是第三家,你?叫人吧。”
……
这最后?一家,共有母女四人,母亲不过四十出头,却已能看见白发,大女儿和绣娘的年纪相仿,二女儿十四岁,三女儿十岁。
一家四口的衣服均是洗得发白,补丁套着补丁,虽不是面?黄肌瘦的病态,却也能看出营养不良的样子。
看的吴蔚一阵心揪,绣娘更是眼眶一红,她也曾捡姐姐剩下?的衣服,缝缝补补,直到糟了,烂了还是舍不得丢掉,这样的生?活绣娘太明白其?中滋味了。
一看到绣娘和吴蔚,那女子便说开了,将家中的情况和曾经的不幸悉数倾倒出来,却没有哭,表情木木的偶尔看向吴蔚和绣娘时,目光里带着一丝恳求。
故事其?实?很简单,不过是男人干活时不小心砸了脚,破了个大口子,敷了草药却高烧不止,没多久就去?了,种?的本就是族中的公田,在那些族老眼里女儿早晚是别人家的,便将田地收了回去?,一晃五年过去?为了养活每一个孩子,曾经的瓦房也不得不卖掉,换了个茅草房住着。
大女儿因家贫迟迟无法出嫁,娘儿四个什么苦活,累活都?做过。
从前?,他们夫妻也曾幻想过美好日子的。
女人的声音倒是平静,只是目光木木的,不见一丝泪花,或许是日子太苦,眼泪早就流干了。
倒是另外几个小的,聚成一团,三双眼睛希冀又渴望地望着吴蔚和绣娘。
绣娘几乎想当场答应下?来,还是将目光投向了吴蔚。
吴蔚哪里顶得住如此?“瞩目”?
吴蔚叹息一声,将李铁牛这个麻烦说了出来,谁知?她们非但没有退却,反而愈发坚定起来。
那妇人说道:“两位姑娘放心,这些年我们娘几个什么泼皮无赖没见过?若是那人真敢动?粗,我定然挡在两位姑娘前?头。”
吴蔚答道:“倒也不必,我虽然有心找一门佃户帮衬一二,却也没有利用人家的意?思,有些事儿总要事先?说明白的,咱们都?坦荡些。”
妇人连连称是。
吴蔚看了绣娘一眼,绣娘会意?,说道:“你?们准备一下?,这几日就可以过来了。”
小院内,孩子的欢呼和妇人的道谢声,叠在一起。
……
几日转瞬而过,那家母女四人来上工了。
妇人母家姓李,夫家姓张,吴蔚和绣娘都?叫她李大姐,农具都?是现成的,吴蔚还答应了尽快买一只耕牛回来。
午间绣娘和吴蔚管一顿饭,饭菜或许没有多好,管饱是一定的,收成去?掉赋税余下?的平分就好。
中间吴蔚请张水生?要了一窝刚出月的小狗来,一共四只,分别取名?叫:德芙,费列罗,生?巧和大板。
吴蔚和绣娘一齐动?手,给四只小狗搭了窝,做了食槽和水槽,四只小家伙很能吃,每天都?是肚皮鼓鼓。
李大姐很懂规矩,每日下?工都?来点卯,中午掐着绣娘做饭的时辰先?打发大女儿过来帮忙。
为何早上不来点卯?
第一天也是来了的,天未亮就到了,绣娘和吴蔚压根没醒,李大姐一家便没再来打扰。
又经过几日的磨合,寂静的山头热闹起来,只是家里四只小母鸡下?的鸡蛋竟不够吃了。
吴蔚干脆到市集去?买了六只褪了黄绒毛的半大小母鸡回来,这下?四只小狗可活泛了,每日追着鸡撒欢儿,或被鸡啄,或反过来撕掉几根鸡毛。
可忙坏了绣娘,一遍遍把四只小狗从鸡窝里抱出来……
吴蔚见了又和李大姐商量,给她家的三丫头安排了个新活计,到后?山放鸡,每天一文钱。县诸副
小三年纪小,上田也干不了什么活儿,吴蔚此?举变相给李大姐减轻了负担,她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