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晚安文学www.wawx.net提供的《重生三次后我放飞自我了》 200-210(第13/14页)
很能折腾,早在不知道多少年前便在山上筑土设祭坛,多是祭拜天地祭祀社稷所用,皇帝登基也来这里报天之功地之功。兼逢个什么连年大旱,皇上总是要向上天忏悔罪过以求甘霖,也是在这里祈雨。
照理说原本也没有什么规定哪个祭坛一定要修建在高山之上,但姜家高祖却道只有在高山之上才能心胸开阔,一览众山小云云,愣是建了个让子孙后代劳累不已的祭坛。
祁国历代皇上即位总是要在心中将老祖宗都骂一遍的,也是十分孝顺。
天尚沉沉黑着,姜莞睡了不到两个时辰就被叫起,由人为她熟悉打扮。她困得眼睁不开,倒是八珍与沈羞语个个精神奕奕,在房中支使着人们忙来忙去。
姜莞并不是头一次穿绣龙衮的正经朝服,她本是睡眼惺忪,玄色衮冕加身后顿时一扫慵懒。倒不是衣裳真有什么超脱气质的本事,是实在穿得太重,将她压得也不困了,自然人就不慵懒了。
她起得早,京中文武百官也没有能晚起的,甚至要起得更早,仔细梳洗打扮后乘车驾在皇宫正门外静候。
姜莞被人簇拥着从殿中出来,天上依旧挂着星星,未见一星半点儿要出太阳的意思,可见时日多早。
相里怀瑾在殿外闲闲倚柱而站,见她出来顿时迎了上来,显然有事要说。
姜莞抬手暂时屏退左右,用眼神问他要做什么。她难得没有什么说话的兴致,要保留体力将整个大典完成。
相里怀瑾掏出锦囊递给她,朗朗一笑:“祁晋大典虽不全然相同,却应当都很累人。我给你准备了过去你爱吃的零食在里面,你若饿了累了偷偷吃些。”他这时倒像是在尊神村、在陈留时的样子,总会为她贴心带着许多她爱吃的。
姜莞瞥他一眼,将锦囊接过藏在袖里。
相里怀瑾见她收下,毫不掩饰开心地笑笑。
出了宫殿,姜莞直接上了车驾。
车驾辚辚,马儿萧萧,伴行车驾开路,一路往宫门处去。
宫门大开,门外排场惊人,百官皆乘车列其中,一眼望去浩浩荡荡,不见尽头。宝马雕车,彩旗华盖,哪怕是在夤夤黑夜之中,依旧能见流光溢彩。
车马启程,向云山去。
直到动起来,零零九才小心翼翼地出声:“这规模也太宏大了,做皇帝好爽啊!”它刚刚被磅礴气势吓得说不出话,终于意识到姜莞要当皇帝了。
姜莞从袖中抖出零食袋子解开,捏着糕点往嘴里送。怕出现在高台上要如厕的不雅举动,整一日皇帝都一般不吃任何东西。但少吃一点也没问题,毕竟饿晕在上面更丢人。
各家各户百姓也都早早起来,在门外跪迎车驾经过。
姜莞一面吃东西一面在脑海中回零零九:“原本是要更宏大的,不过我与姜琰杀了不少大臣,这还算是人数少了。”
零零九就闭嘴了,看着她吃了一衣裳的糕点渣,又为她庆幸车外是看不到车中的情况。
一路上天渐渐鱼白,再到旭日东升,直到车驾在云山之下停下,天已经完完全全亮了。
一番折腾排序,姜莞在最前站定,身后是友邦来客,文武百官。
她穿着厚重的朝服,一步步坚定地向云山上去。
零零九这时候又心疼起她来,真不知道什么祖宗能在这地方设下祭坛,自己吃苦也要子孙后代一起吃苦,可以说是损人不利己了。
姜莞平日走两步就要嚷嚷着自己走不动路,今日却难能可贵地没有一句抱怨,缓慢而踏实地走着每一步。
朝臣们跟在她身后一起向上去,越走越是汗流浃背,上气不接下气。
人们只能在她身后远远望着她的背影,本存着看她抱怨走不动的心思,却领略到了她坚韧不拔的意志。
零零九却知道事实上根本不是人们以为的体面。
姜莞刚在脑海中跟它说了,她也已经走不动路,但是看着所有大臣要跟她一起劳累,她就又有了走下去的无尽动力。
可见姓姜的都有些损人不利己的心的。
姜莞越走腿越沉,终于在郁郁葱葱间看到了山顶的祭坛,以及祁国的壮美河山。
自山顶向下望去,只见山脉连绵起伏,如绿色波涛。绿波之下是真正的波澜,长河咆哮而过,两岸是青翠欲滴的坦荡平原。
再向远看去,依稀能极目眺望至黑点似的京城,以及周遭各县。
各地被日光照得暖融融,这是祁国的江山,也是姜莞的江山。
百官在她远眺之际一个个终于上来。
姜莞在祭坛前下拜,文武百官亦跟着下拜。宣读遗诏后姜莞背下早已备好的稿子表情达意,而后立起献香。
太阳不知何时爬上人头顶正上方。
姜莞转身面向百官,百官再拜,山呼万岁。
这是祁国的第一位女皇,经登基大典,受万人参拜。
210. 第 210 章 经年
女皇姜莞即位, 改年号为初熹。
百姓与官员们皆在惴惴不安中迎来了女皇的执政,并对此报以悲观态度。但很快他们发现女皇的能力似乎并没有他们自己想象的那样糟糕。
除去一些天马行空之外却并不影响什么的无谓政令以外,即创办女学、女子工坊、绣房等等供女子读书做工以及准许女子参与科举之类, 她并未像其他继任的皇帝一样风风火火地立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百姓们,尤其是男人们在闲言碎语的刻意引导下,很看不起这些举措,深以为姜莞是在异想天开。
自然也有人对此感到不满,但当大部分人并没有异议, 因此小部分人的反对并不奏效。
尤其是看到政令一开始推行并不顺利, 那些反对者的警惕心也一下子弱了下来。
积重难返,又岂是几道政令就能改变的。
政令推行不顺在于沈羞语负责的女学无人问津,绣房等做工的地方倒很受欢迎。二者的差距在于一个需要花钱, 一个则能够赚钱。
沈羞语对这局面多少有些心理准备, 在安平一开始也是如此。百姓们的心思也好猜, 从古至今并没有女子科举的范例, 哪怕有这条路可走,大多数人也是没想过尝试的。他们是最不喜欢变革的,照样延续从古至今一家人奉养一个读书人的惯例罢了。
为了叫女孩们读书,沈羞语自京城挨家挨户敲门,磨破了嘴皮去劝女孩学习。只劝还不够, 她还说起女学有与其它处相同甚至更多的工钱,才说动一些女孩们家中放人。
一些家中情愿女孩们在家做些无钱的活计, 也不愿意她们到女学中做工。
他们生怕女孩们读书识字, 从此心野了不受人管教。
但女学中还是迎来了一群无论目的是什么的学生。
与此同时,类安平的改革在各地悄然发生着。
姜莞并没解释改革的具体内容,只量出安平的各方面进步的数字并要求被选中各县完全配合原安平县令调度。
点点滴滴变化的种子在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请收藏晚安文学,wawx.net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